HOME ABOUT CONTACT

聊聊最近想創業的心得(AI in Healthcare)

Rain December 25, 2024
Outline

前言

為何想創業? 又為什麼選擇醫療科技?

台灣 AI 醫科公司現況

總結心得和想法

前言

本篇並不是要跟大家分享我已經開始創業,並且在這條路上的所有心得。反倒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最近在準備踏進醫療科技創業之路時,掌握到的相關資訊和心得分享。

另外也會分享為何我會想創業,又為什麼選擇醫療科技,以及目前 AI 用在醫療科技的狀況,希望這些資訊和心得可以幫助到一些可能想創業或是有感興趣的朋友們。

為何想創業? 又為什麼選擇醫療科技?

不得不說,來到外商公司之後真的自由很多,有了很多個人時間可以發揮,公司也提供了不小的國際視野,像是跟國外的前輩和高手交流,以及整個國際科技的趨勢等等,因此開始有了想嘗試自己計畫想法的念頭,剛好在這斜槓風氣盛行的世代,無形之中也變成了"想創業"的催化劑。

再來是自己的職涯規劃,外商公司雖然提供很多福利,但畢竟公司規模非常大,一個小員工能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單靠在公司內部發展,我覺得會非常緩慢(除非你已經想養老)。因為自己的工作年資關係,以及在 LinkedIn 上獵人頭給的建議,我也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轉換到管理職,於是自己也買了一些相關書籍來閱讀,但總覺得實際付出行動會比較有效率點,因此創業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至於為什麼選擇醫療科技,是因為碩士的論文主題就是做醫用影像處理,在當時我跟合作的醫師都覺得這蠻有商機的,但考量碩論只是單純學術研究,因此就沒有把它做成產品。時至近日,我還是覺得可惜,也覺得這個主題或許還有點搞頭(雖然已經時隔八年),因此又回去聯絡了當時合作的醫師,了解一下目前的狀況。

台灣 AI 醫科公司現況

那麼,我從醫師那邊得到什麼資訊呢? 目前台灣的醫療科技公司正準備用 AI 技術來解決醫學臨床上的問題和需求,像是 Image Segmentation 和 Tissue Recognition etc.。大多數 AI 醫科公司都是 2~3 年的新創公司,Google 搜尋這些公司會發現,這些公司大多是陽明交大的教授和博士班開創的公司,猜測應該是併校之後,校內的教授們開始聯手開拓醫療科技產業,其他有些則是科技業集團新成立的子公司或是新的事業群。

由於這些公司大多數是採用了 AI 技術,因此他們正集力於通過 FDA 認證,另一方面也集力於申請專利,打造公司的護城河。個人想法是若想用 AI 技術踏進這個圈子,感覺是非常競爭的,因為已經有一票大學教授跟科技業正在拓展這裡的版圖,而且已經拓展了 2~3 年了。

至於醫科市場的部分,我也稍微 Survey 了一下,基本上不管是做什麼醫科產品,從 2023 ~ 2032 年的 CAGR 都是 6% 以上,目前整體的市場價值已超過了 100 億美金。

總結心得和想法

目前創業的計畫會先打住,因為我的碩論是跟 Image Segmentation 和 Volume Rendering 有關,跟醫師了解現況後,感覺若只是單純做 3D 器官顯示,3D Slicer 和 FreeSurfer 已經幾乎能滿足現在的需求,大概僅剩下耗時的問題,雖然這也是碩論解決的問題之一,但時至今日(過了八年之後),這些軟體的進步已經能滿足醫師的基本需求,精準度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再來是像這樣跨領域的產業,自己一個人是不太可行的,尤其是醫科,你必須得跟醫院合作。我原先的想法是想先成立個人工作室,然後跟醫師合作,之後再慢慢找夥伴,但看下來醫師已經有合作的廠商,且已經沒有其他的需求了,那就等於我沒有客戶了~

又假使我真的成立了工作室,很大的機率我也會走上用 AI 技術來解決市場需求,如前面所述,目前這個圈子已經一堆人在做了,非常競爭,若只有我一個工作室實在難以拚搏。本想說找個冷門(沒什麼競爭對手)但有賺頭的點開始慢慢壯大,但看來這個圈子已經都被占滿了,也可以說圈子並不大,更不用說跟國外 AI 發展已經落後不知道多少了。

AI 醫科聽起來好像很炫,但其實就是不斷給 AI 學習人類預期的圖片,這些圖片從哪來呢? 就是從新手醫師不斷地去做 Labeling,然後再送給 AI 工程師去訓練 AI 模型,AI 程式碼也幾乎都是從開放源碼拿來使用的,工程師只需要理解這些源碼並為自家公司的產品去做修改即可。

雖然創業這個計畫暫時先打住了,但這也只是眾多計畫其中之一,花了點時間來了解一下這個計畫可不可行罷了。目前想法是,既然碩論已經過時了,那就把它重新整理過後,以開放源碼的方式分享給有興趣的網友們,接下來繼續朝其他計畫進行。

Last updated:

Related Article List

  1. 聊聊我覺得有毒職場具備了哪些特徵

Article List